0由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汽車報社聯合主辦,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特別支持,日本汽車工業協會、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新能源汽車國家大數據聯盟、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聯盟、歐洲汽車工業協會聯合協辦的第二十一屆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以下稱“泰達汽車論壇”)于2025年9月11日至9月14日在天津市濱海新區舉辦。本屆泰達汽車論壇圍繞“增動能 啟新篇 向全球”的年度主題,邀請重磅嘉賓展開深入研討。
在9月14日“高端化新力量專題論壇六:全鏈科技賦能高端汽車產品競爭力”中,浙江千顧汽車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博士鄧海燕發表題為“全鏈賦能:線控制動的技術升維與跨域融合之道”的演講。
線控制動發展空間巨大!高階組合輔助駕駛的到來,給線控制動的系統發展巨大變革
2024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已經突破千萬輛,滲透率已經達到了40%,按照最近幾個月的數據甚至已接近60%。與此同時,組合輔助駕駛的滲透率也在快速增長,現在L2級組合輔助駕駛已經下探到了8萬級別的車型。在與組合輔助駕駛密切相關的大板塊中,如三電、組合輔助駕駛、座艙等領域,自主品牌已逐步占據主導地位。
唯有底盤仍由外資占據主導,因此底盤未來的發展空間和國產化替代空間都非常巨大,并且自主可控的需求也十分迫切。線控底盤對于整車而言,主要負責XYZ三向的控制,其中涉及眾多執行系統,包括線控制動、線控轉向、線控懸架、線控油門和線控換擋。
在所有的執行系統中,唯有線控制動同時涉及XYZ三向,技術復雜度最高、滲透率最低,但技術延展性和產品擴展性最好。可以客觀地說,線控制動是線控底盤中最受關注的,也是當前自主可控需求最迫切的系統。
高階組合輔助駕駛的到來,給線控制動的系統架構和產品形態帶來了巨大變化。從最左側比較傳統、經典的機械踏板搭配真空助力器,再搭配ESC車身穩定控制系統——自1995年ESC量產至今已應用30年。到2018年,隨著新能源汽車電動化形成規模化,以One-box和Two-box為代表的電制動新解決方案開始實現規模化量產。電制動方案主要解決的核心需求是新能源車能量回收的需求,以及部分組合輔助駕駛的線控執行,但它搭配的仍是傳統的機械制動踏板。
隨著高階組合輔助駕駛的到來,未來將以踏板搭配液壓執行模塊或EMB執行模塊為主流方案。其中最大的變化在于將傳統的機械制動踏板轉變為電子踏板,即駕駛員輸出的人力與制動執行器完全斷開,這是一個巨大的變革。
從時間維度看,以往幾十年才會出現一次大的系統性技術變革,但在最近七八年中迭代出了許多新的架構和產品方案。毫無疑問,新能源汽車的電動化和智能化是巨大的外部驅動力,但僅靠外部驅動力無法支撐內部機械式的系統變革。因此,需要對線控制動主要產品的核心技術進行了拆解和對比分析。
為何要推進域控融合的場景應用?從ESC到EMB,線控制動技術升維對整車價值的提升,經濟賬不能僅靠單一系統的比對來算
目前新能源車裝配率最高的One-box系統,有15個關鍵執行器,其中14個來源于ESC。其核心技術,如控制器、電磁閥、動力學算法等,多基于ESC核心技術的升級迭代。未來最重要的線控制動產品EMB,其核心技術包括控制器、動力學算法、電機控制、力傳感器等,也同樣基于ESC核心技術的升級迭代。
可以客觀地說,以ESC核心技術為基礎的長期積累,才是線控制動在最近七八年中爆發眾多新產品形態和架構變化最重要的內部支撐。也可以說,ESC產品的自主研發和產業化經驗是決定線控制動實現自主可控最關鍵的要素。
高階組合輔助駕駛帶來了越來越多復雜場景的使用需求,這就需要更加聰明、敏捷、智能的底盤,能夠實現整車XYZ三向更加深度融合的控制,從而提升整車的加速性能、制動性能和動態穩定性。
另一方面,線控底盤相比傳統底盤成本上升,近年來也受到很多靈魂拷問。以EMB為例,很多主機廠領導會問:成本增加了這么多,到底帶來了哪些整車價值的提升?從單一系統比較,從ESC制動系統升級為EMB,我們有很多單點性能的提升,比如響應時間從152毫秒提升到100毫秒以內,四輪可獨立制動,冗余度最高,結構簡單、生產過程可簡化,取消液壓管路,底盤電池布置更便利,輪端執行器也可像卡鉗一樣標準化、系列化配置。
但所有這些優點都無法直接被駕駛員和客戶感知,也就是說,這本經濟賬不能僅靠單一系統的比對來算。域控融合的場景應用將是未來提升駕駛員對線控底盤感知、提升整車價值的關鍵路徑。也就是說,高階組合輔助駕駛與線控底盤未來的結合一定是跨域融合之道。
跨域融合場景功能開發面臨四大挑戰 需全鏈路協同解決
千顧汽車科技目前開發的部分跨域融合場景功能,包括制動與前轉、后轉、驅動、懸架的融合,也有跨兩個系統、三個系統的融合。同時,針對不同制動產品的架構形態做了大量適配,可支持不同的產品方案。當然,這僅是跨域融合的開端,未來還會有更多、更有趣的場景功能得以實現。
在開發融合場景功能的過程中,千顧汽車科技也遇到了一些挑戰。這些挑戰需要全行業共同面對,全鏈路協同解決。
第一個挑戰在于,在跨域融合過程中,整車廠和零部件供應商的合作關系正在發生轉變。從雙方不同視角看,安全和成本一直是主機廠和零部件供應商共同關注的焦點。除此之外,主機廠還關注場景化定義和車輛DNA,希望在不同平臺車型上實現差異化競爭優勢;而零部件供應商則專注于專業化功能、強實時性執行,希望為每家主機廠提供標準化產品和服務以降低邊際成本。雙方的視角和訴求存在一定偏離。
在跨域融合過程中,需要雙方更緊密協作:主機廠需進一步下探,了解差異化需求在細分功能模塊上如何具體定義和實現;供應商則需更多向上考慮,如何通過技術創新提升整車性能和整車價值。
我們將智能駕駛和線控底盤的技術架構做了拆解:最左側的感知與數據融合由組合輔助駕駛供應商提供,最右側的底盤執行器由底盤供應商提供,中間還包括底盤執行器控制、車輛姿態控制和路徑規劃等部分。
“軟件定義汽車”已成為行業共識。從主機廠角度,希望掌控車輛動力學底盤控制平臺,但目前很多主機廠尚未建立完整、專職的研發團隊,也缺乏相關數據經驗和積累。目前很多組合輔助駕駛供應商不希望主機廠做底盤域控,更希望直接開放最基礎的底盤接口以實現控制。這其中存在分歧。
作為底盤供應商,千顧汽車科技的本職是做好最右側執行器的角色,但從整車安全保障和整體架構提升的角度,千顧汽車科技支持主機廠實現整體上移,更好地支持主機廠做整車差異化定義。千顧汽車科技不僅可以作為執行器供應商,也可以成為主機廠軟件開發的合作伙伴。
第二個挑戰在于架構和接口的解耦與標準化。融合算法正發生巨大變革:從原來的多輸入單輸出、被動式控制的單一系統,逐步轉向多輸入多輸出、多個執行器系統主動控制。這必須滿足三方面要求:一是需對多系統的能耗積累進行組合融合;二是需各系統開放傳感器信號和控制接口;三是需模塊化的算法設計。
因此,整車的架構設計,尤其是底盤新形態架構的設計,接口的標準化和開放顯得尤為重要。
舉兩個例子:一是我們開發的分布式TCS。傳統TCS的牽引力控制由制動系統(ESC或One-box)通過總線與電機控制器交互實現,鏈路較長、節點多。分布式TCS將牽引力控制算法從制動系統轉移至MCU,由電機控制器直接感知和控制車輪打滑,響應更快速、更平順。傳統TCS響應時間為100-120毫秒,轉移至MCU后縮短至30-40毫秒,無疑是最優解決方案。
但在量產應用中,我們發現有些客戶自研VCU但外購MCU,可能因MCU開放度、兼容性或協議問題,最終只能折中將牽引力控制算法放在VCU層面,這樣仍可實現70-80毫秒的響應提升。目前這兩種方案都有大量量產應用案例。
另一個例子是對外開放線控制動接口。我們為EMB設計了兩套域控和輪端執行器方案,目前One-box現有接口和液壓力控制接口雖然我們有能力和意愿支持所有開發匹配工作,但確實帶來了重復投入。
第三個挑戰在于開發環境的兼容。跨域融合開發涉及一家甚至多家主機廠與多家不同系統供應商之間的聯合開發。以往各供應商閉環開發,開發語言不統一(有的用C代碼,有的建模),即使同樣基于模型開發,工具環境和編碼規則也不同。這方面需要我們建立統一兼容的開發環境,定義共同的開發標準,才能實現軟件大集成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第四個挑戰在于管理平臺和工具鏈的統一。在平臺開發和應用開發中,常遇到多車型項目同步進行,需在不同時間點滿足各階段軟件發布需求,由不同公司團隊共同完成軟件版本釋放。這種跨團隊、跨時間、跨空間的融合開發,還要考慮不同交付需求(白盒、黑盒、灰盒),以及不同域控平臺之間的移植便利性。
因此,我們需要統一的管理平臺和工具鏈,至少實現統一的版本管理、持續集成、持續交付和持續測試。
千顧汽車科技過去幾年與國內多家頭部主機廠聯合開發過程中,總結經驗自研一套管理工具鏈,目前可實現在線版本管理、自動審核、自動集成、自動部署、自動提交、自動測試、自動交付等一系列功能,很好地支持了與多家主機廠在跨域融合方面的聯合開發工作。
簡單總結,跨域融合這條路一定是全鏈路協同開發的產業化道路。千顧汽車科技在這方面已積累不少經驗,希望與主機廠和合作伙伴一道,持續開發響應更快速、執行更精確的線控產品,共同建立成熟、易擴展、開放的架構和標準化接口,共同開發支持多輸入多輸出的跨域融合算法,共同定義兼容高效友好的開發環境,共同開發可靠便利的開發管理平臺及相關工具鏈,共同推動軟件工廠與產品工廠相結合的產業化合作模式。
千顧汽車科技460萬套產能圍繞線控制動展開 業績增長迅速
據鄧海燕介紹,千顧汽車科技成立于2015年,一直專注于線控底盤領域,是國內少數具備大規模自主研發經驗和產業化量產能力的核心零部件廠商。目前公司共有260人,非常重視研發,2/3為研發人員。
在線控制動產品方面,累計出貨量已超600萬套,千顧汽車科技目前已是乘用車領域ESC產品出貨量最大的本土Tier 1。One-box也已實現大規模量產。作為全棧方案提供方,千顧汽車科技有著長遠的產品布局,圍繞跨域融合主要從兩方面展開:
第一,堅決做好線控執行器的提供方,重點做好線控制動執行器,從短中長期L1-L5完善布局,并利用核心技術延展性逐步擴展至線控轉向、線控懸架執行器;
第二,持續投入域控融合算法平臺、VMC軟件平臺的迭代升級,更好地支持高階組合輔助駕駛快速落地,支持主機廠差異化開發和整車價值提升。
過去十年,千顧汽車科技從0到1開發了很多產品,得到國內眾多主機廠認可,多款爆款車型使用了千顧汽車科技的產品,產品質量表現也經受了市場檢驗。千顧汽車科技布局的460萬套產能,均圍繞線控制動產品。得益于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爆發,千顧汽車科技業績增長非常迅速,得到眾多實力強勁的投資伙伴助力,包括一汽集團、小米戰投、比亞迪等。